船家女又名The Boatman’s Daughter。1935年剧***情类型片,创作于中国大陆地区,具有汉语普通话语言版本。由沈西苓执导,并由沈西苓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徐来、高占非、王吉亭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
阿玲(徐来 饰)是出身穷苦**的船家女,因为付不起船租而常常遭到船主的欺负,毫无还手之力的阿玲只能忍气吞声,唯一能够保护她的爱人铁儿也因为参与了罢工而锒铛入狱。某日,一位阔少看上了阿玲的美貌,于是让自己的手下走狗通知阿玲来当自己的画画模特,这一离谱的要求遭到了阿玲父亲的严词拒绝,老人因此被打成了重伤。 无奈之下,阿玲只得就范,来到了阔少家里,受到了连番羞辱,之后更是被阔少设计埋进了**,日子苦不堪言,可是为了救父亲,阿玲忍了。铁儿出狱了,哪知道等待着他的竟然是爱人沦为**的噩耗,失去理智的铁儿冲砸了**,再次被抓了起来。
不过,现在再来看这部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组镜头,却是扮演女儿阿玲的演员徐来,和扮演青年工人铁儿的高占非两人在西湖湖畔的恋爱场景。在这组镜头中,两人只是依偎在月光里,什么动作也没做,就把这对恋人的幸福感表露无遗。
这剧情简介跟成片差得有点远……有好多印象派手法(尤其是朝着镜头撩水那段)。片子头尾的叠印也很有想法,虽说是个左派电影,还是装在一个社会新闻的批判**里,所以其实头尾的叠印才是最重要的对解决方案的想象。不过剧情实在有点太拖沓,前面那一个小时谈恋爱真是……
这个时期的电影在剧作结构上倒真是很随意,可以说前一半的时间都是交代情境的,后半部才开始入“戏” 但是前半部并不觉得乏味 值得思考 我想与所谓的生活质感、美感有关。
9.2;二重解框,無動機敘事與搖船的節奏,91分鐘左右怪異的分屏疊印
10年电影史课上看到片段,觉得我妈简直就是再世徐来。终于和母上一起看了全片,非常之浪漫呀(虽然是个悲剧),铁哥知晓阿玲心意后屋内雀跃的一段甚是可爱。ps:母上真是太像徐来了,那么美不愧收情书收到手软。
补.【【电影/爱情】船家女 1935年-哔哩哔哩】 https://b23.tv/S7Gnb61 初一暑假时看的。 (中学时候寒暑假时看的老电影按时间顺序都笔记上了)
徐来笑容特别甜美。胡笳唱歌。歌曲和情节配合较好。
“艺术就是饥寒交迫的人的食粮” “打破这黑暗的地狱”
30年代的中国影像。社会,左翼,女性。
“古语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这两年的苏杭也不是天堂了。嗐!回想到过去六十年当中的事事物物,真叫人不禁沧桑之感呐。”用杭州指代底层和纯爱,用上海指代道德败坏,逻辑太左翼让人看不下去。比较好玩的是有一段那些船夫一直在喊,岳坟去吧岳坟去吧……
即使技法稚嫩,画面模糊,故事传统,充满道德教化——但是从本体角度来看,那些杭州外景风光的拍摄态度里,此片的手法甚至已经初见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风范。。要知道这可是30年代的片子,有声片才诞生每两年呢,什么台词僵硬手法戏剧当然是正常的。大量的外景移动镜头,真是移步换景啊,茂瑙也不过如此,何况还有中国美学的风范。如果要给顾晓刚的谱系追组,说不定真能追到沈西苓这位浙理工的先达。那些对艺术界与资产阶级的审慎讲究甚至消费主义的讽刺真是到现在也不过时,而且这出大闹**比**车司机早了30多年。。。1935年,之后的中国电影几乎要断了这种尝试了。绝对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