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
平遥一角公开组,上戏毕业作品。叙事沉稳且不乏幽默感,作为短片它动人的尺寸也拿捏得当。遗憾可能是一些台词和表演,会持续关注导演(押中,这片后面拿了公开组头奖)。铁西区和钢的琴之外,也期待新导演贡献对东北的新摹写。
作为抚顺人,特意来支持导演了! 不过结尾实在是太仓促了,还是显得稚嫩。最精彩的是中年人买奖章并且刨坑埋了的片段,这埋的不是奖章,是属于那个**老国企工人的历史。 看完此片,我想姥爷了。
观影记录:活久见,听说有导演来,教室里坐满了人,我寻思学校什么时候有这么多电影爱好者了;导演亮相,一看居然只是一个小姑娘,虽然人家比我大点,但已经是有代表作的人了,健谈又漂亮,人与人不能比啊。到点放映,还有人陆陆续续进,没位置了,也有站着看完的,之后就是长谈,热烈交流,当然我想大部分人会失望吧,跟她们期望看到的肯定不一样,还是坐后面方便,好溜。
奖章那段真好。导演思路清晰,极善表达,对片子想得很清楚
这是属于老一代人和中生代的故事,创作者站在年轻人的视角并没有将其转化成自己的故事,显然缺乏对这个题材足够深入的理解,仅仅靠堆砌戏剧冲突根本无法表现这段历史的厚重感。结尾处的煽情BGM更是直接将影片降维至CCTV8家庭**剧的水准。
以“外来”主体的视角旁置贯穿叙事联结,在常见的东北记忆的伤痛叙事中拆分取舍,把可见可闻的可捕捉的观念对冲融洽其间,从而完成个人志和地方志的书写。视听完成上瑕疵明显,但并不影响态度的连贯传达。烧纸马等东北地方民俗在完善构建东北伤痛往事的**空间的同时,也化身真挚的情感符号,联通着更为广泛的经济落寞地区的荣光回顾,启迪着一种更为真切的现实触角:怎样**,怎样发现,怎样书写?青年创作者需要思考,需要这样可能“笨拙”与“不自量力”的思考。
是少年对葬礼的执着,也是导演稚嫩青涩的情怀……
沉默的东北被重新注意后,最多引来的还是多少有些浮夸的作品。像《倒春寒》这样的正常作品就很难得,走在健康发展的路上。在“诚意”一词被用滥的今天,一时也找不到一个准确的断语。半小时的短片能展现一段完整的、有一定交织的历程,骨架坚实。恰如其分的镜头语言,与观者的情感潮线自然贴合。生活场景也抓住了。最后,影片主要取景地之一的抚顺机械厂,近日正迎来被拆除的命运,本片也随之成为一份永恒的影像留存。
最喜欢楼上掉落的垃圾打断了两个主角的谈话,和买奖章这两场戏。普通人挣扎在命运里的故事。小石导未来可期
肯定过去的价值,别让历史轻易埋葬。遗憾表演停留在学生水准,结尾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