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法局
「軍法局」(軍事監獄)是台灣在戒嚴時期審判和關押***的地方,陳界仁從小居住在這座監獄的對面。他以這座監獄即將改建為人權紀念館的過程為背景,通過一位虛構***的歷史眼光檢視台灣歷經戒嚴、解嚴至今,冷戰思維和國家的排除機制仍存留於台灣當代社會體制的現象。 影片中,這位被遺忘的***與徘徊在法庭空間內的失業勞工、外籍新娘、遊民等人相遇,隱喻了歷史意識在時空上的連繫。他們共同奮力地試圖推動一座由鐵皮搭建的臨時空間,猶如在激烈地抵抗。在台灣,常常要面臨被官方拆除的臨時鐵皮建築通常是勞工、低階層居民的臨時居所,影片中「鐵皮屋」象徵台灣社會底層人民的生存現實。而整個影片中,牆上的鐘始終停留在解嚴前的五分鐘。 ***和遊民、勞工、外籍新娘以「個人」的身體與這巨大的冰冷結構「相互對抗」,不斷發出撼人的碰撞和摩擦聲響。猛烈的噪音轉為沈寂後,「演出者」在片中回復其真實身...
國家機器是否還在繼續建造新的「無牆監獄」?在國家與資本結合的新自由主義下,台灣社會是否還在施行新的「腦部思維能力的阻斷手術」?
不断被提示的时间/时钟,即将到来却停滞,被困卡夫卡式的牢笼 并非行动主义的激进艺术,不是煽动性而是反思性的,内含了一种抵抗的不可能性 众人齐力推铁皮,隐喻直白,行为抽象,终究是自我消耗,毫无建构;难道不是对运动**的无效耗散么 最后的书写姓名作为一种和建立纪念馆同构的行动是漫长而疲软的,耗费了观众最后一丝被鼓动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