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秋冬又名Harvesting
在当下看,已经算比较老派、淳朴的家庭纪录片了。有一些比较喜欢的时刻,婚礼上拉的特写,女性的观看、发言视角。
这部片子我已经看了五遍,每一次看都觉得这是一部朴实的反应农村真实生活的电影。平平淡淡的场景恰恰是导演不平淡的努力达到的效果。坐我旁边一起观影的表弟说,“你看他们那的婚礼闹得多厉害,他们用的玉米脱粒机比我们这小多了。”我想正是这种小小的现象,使土地与土地区别开来。
虽然看起来毛毛躁躁的,还有神奇的转场,一看就是没啥成熟的电影制作的经验,但是剪辑出来的故事节奏还挺成熟的,又不像首作。而且一看就知道完全是personal home video ,但是拍的视角还有旁观和客观的感觉,又不像首作。能够从影片里感觉到导演的潜力。影片满满的珍贵的真心和回忆。总体来说,是新手导演可以学习的模范!加油!
姐姐出嫁当然很动人,爷爷**回忆往事当然也很动人。但赋予故乡或者某块土地以独特性的,是生活的人的颜色,帽子的颜色,衣衫的颜色,苞米的颜色,土的颜色。
很真实的纪录片,唤起了一些小时候经历的一些记忆。
从收苞米到过年的**,不长的时间跨度却是生活的漫长流动。农忙的生活,到姐姐的婚礼和***大寿,平淡的日常中却是一大家生活史的点点滴滴,最后在新农村**建设之下,只能空留下对于雷庄的不舍。 王丹青的朋友们的作品。不生猛却足够饱含情感的家庭私影像。
今年去了一趟篁岭晒秋,苞米谷物被摆成精致的图案作为背景被框进一张张网红打卡的照片中,“被景观化”似乎让我们离真实农村的自然之美越来越远。有幸看到导演10年前的这部作品:有克制纯观察式的拍摄包袱;有剪辑素材时大量的梳理、整合和编排;老人口中的苦难跟新农村建设的**像农活工地一样平常的、非议题性、非主题先行的出现在片中。最终定格了故乡中难能再现的亲人状态和那个时期的自己,城市中的拧巴也在故乡的生动和纯粹呈现中化解。关于“家庭私影像中适宜的情感注入”和“从凡俗生活中**出纪录的意义”这件事情或是这项能力。武汉影像艺术中心
导演一个人用手持DV完成的作品 前面部分很多镜头感觉是随意记录的,没什么故事性,导演剪辑应该花了很多工夫。后面爷爷**人物形象很好的塑造成了,很感动。
平平淡淡的场景恰恰是导演不平淡的努力达到的效果。坐我旁边一起观影的表弟说,“你看他们那的婚礼闹得多厉害,他们用的玉米脱粒机比我们这小多了。”我想正是这种小小的现象,使土地与土地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