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孩子原名:We Are Alive,又名壞孩子。2010年纪录片、儿童类型片,创作于中国香港、日本、澳門地区,具有粤语、日语语言版本。由游静执导,于2010公映。
錄像藝術家游靜的作品從來不是「紀錄」現實,在她手裡攝影機像一面鏡子,提供沒有自信的邊緣青少年重新愛上自己(的影像)的機會;又或者像一張信紙,讓他們自然地流露情感、傳遞給在遠方同樣身陷感化院的同類夥伴。透過「鏡像」與「信紙」的交織,本片捕捉到的不只是現實,而是邊緣青少年(女)令人動容的情感真實。 ﹣﹣﹣ 我們把壞蘋果關在少年感化院,眼不見為淨,心安理得。游靜卻硬要把他們***的曝露在日光底下。穿梭於香港、日本和澳門三地的少年感化院七年,透過媒體工作坊,引導被囚少年少女以影像說故事。看厭了唯美虛無的青春片?不如來觀賞這些世人以為沒指望的青少年講夢想、談論愛,聽他們高唱自己生命的飲歌。傷痕累累的肉身尚且可起舞,粗言穢語又怎能掩蓋他們的青葱?不是聳人聽聞的犯罪**簿,也沒有前設觀點要彰顯,它只是一份誠實的紀錄,每一張直視鏡頭的臉容都生澀真摯到你心痛。 Dir...
北野武的电影经常在展现一个认了命的,充满暴力的**世界,身处其中的硬汉子要经历接近死亡的课堂,继而更无惧地去掌握个人命运。北野武的过人之处是并非把打架生事搞破坏仪式化的做一次,而是专心地去描写自强过程中的实质感觉,当小马发现自己在打拳方面没有天分,他毅然投身***事业,而新志失去了小**友谊后,明白到荣耀绝不能弥补孤独,纵拥有拳手的天分,只是内心世界成长的试炼 。《坏孩子的天空》 更加独具慧眼是外冷内温地去总结青春,不流于教条的假乐观,亦非**的铺张失落。世间的得失,有时正像影片开头与结局处,两名酷爱相声的同学演出时所获得的不同回报那样,但更大程度上,是表面上看不见的人格成熟 。
《坏孩子的天空》从电影技巧上说显得比较简单,有点象日本电视连续剧,这也是北野武比较商业化,叙事比较完整工整,且通俗易懂,最不暴力的代表作之一,对于**执导的北野武是稳妥和聪明的选择。对于北野武电影总是在感受到其间的力量之后,对片中的柔情与感动印象深刻,但在看《坏孩子的天空》时,突然发现其实北野武的柔情是极具颠覆性的,他的柔情是迭加的残酷,他不给观众一个宿命的好人有好报的美梦, 所以他让“Kids Return”,他让好孩子死于过劳,他让小天使也无法保护“好人一生平安”,他让每个人直面这残酷的现实 。
电影将关注点落在了他们和我们的相似之处上,回避了不少和我们很不相同的部分。有几处印象深刻。一个是一个女生展现手腕上多处割腕伤痕,一个是一个男孩NG了无数遍生命中最幸福的记忆,一个是一个男孩描述童年被妈妈扔进垃圾桶的记忆,一个是几个孩子说不知道自己二十岁是否活着。放映场有人失声痛哭
影片的一个创举是探索了流行文化和坏孩子的互动关系。
讓孩子們自己拍,從語言、姿態、眼神,這些孩子都是生生ALIVE,導演從自身的經歷出發,選擇這樣一批世俗認定的壞孩子,在教化院里用嚴格的紀律來約束,除了對失去自由的深切感受與恐懼,并沒有真正幫助到這些孩子,反倒是這種藝術課程的介入,讓孩子面對鏡頭卸下了一點心防,所以別再用“壞”看待他們
有幸看过这一切 有幸听过游静老师/导演的言论
看过的最闷的纪录片,不过不得不说还是相当有意义的。可笑的是这些由孩子自己拍摄讲述的片子却被划为**,连他们自己都不能进戏院看,多么可笑。
实验性质纪录片,鼓励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和探索,对于片子的呈现结果和质量持保留态度。重要的还是要传递关于社会、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反思。 | 同一天看第二遍,观感居然好了很多。所谓“疯草”,野蛮生长。看似混乱的剪辑,其实都有联系,那些中二的时光,每个人都曾是坏孩子。@瓢虫×青果
游静大胆的剪辑和孩子们鲜活的语言给人影响深刻!
感化院的孩子们自己拍自己,画面并不美感,凌乱,但是他们倾述的窗口,天性的释放。纪录片有很多电影/音乐的画面,实验式的影像。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男孩一直NG自己最开心的事,一个孩子讲被妈妈丢进垃圾桶的经历。PS,算起来这些孩子应该也满二十了,不知道现在的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吗?
三星半。和想象中的有點差距,但還是非常有意思的一部影片,在大屏幕上看可能會比較無聊一點,稍顯冗長,內容瑣碎而細小,模糊了記錄和實驗之間的邊界,也沒有在主客體之間猶豫,非常有趣的處理手法,將ta們的想法以接近原本的方式呈現了出來。反思稍欠,但依然值得再看。
上次在瓢虫映像看的。被学院派教育束缚之后如何突破条框的很好学习材料。实验电影和纪录片之间,也许没有任何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