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波利原名:Gallipoli,又名战火危城、戈利波里、加利波利战役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加利普里战役是盟军惨败的一场战役,却有无数澳洲人参予和牺牲。导演藉这场战役写一个少年梦,阿奇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本来是运动场的跑手,为了伸张正义参战,便把体育精神也带到**上。他拒绝在**上充当微不足道的跑腿,宁愿跳出战壕与敌军交锋,明知上级颁下荒谬的命令,仍然忠心耿耿地执行。他的好友法兰是一个浪子,喜欢在运动场上作弊,来到军营也是玩世不恭,等到他真正沾染战争的气氛,也逐渐收起轻佻态度。电影从澳洲西部的牧场开始,发展到开罗的训练军营,最后在土耳其的**结束。**上的军官求胜心切,明知下属被敌军的机关枪瞄准,仍然迫令他们冲锋陷阵,结果一败涂地。两个年青人一心为社会*务,结果一个要赔上性命换取经验,留下好友在旁边狂号,惊见理想幻灭。
“1975年,拍完悬崖野餐之后,我在琢磨一个发生在**的一战故事,有人对我说,干嘛不拍加里波利?现成的题材。第二年,我去伦敦参加悬崖的首映,决定顺道去趟加里波利。先到了伊斯坦布尔,租了辆车自己朝战地开去,那真是很棒的体验。整整两天时间,都没看到半个人从那坡上下,又沿着壕沟溜达,发现了不少战事遗物,纽扣,旧毛,**,驴骨,甚至还有没破的水壶,一切都是老样子,我真得触景生情历史感伤,完全改变了对加里波利的认知,当时当地就决定必拍此片。”
Serina的“最后一课”,一部以一战Gallipoli战役为背景的****电影。据Serina说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时还要字幕,因为澳洲口音太重。前半部分太冗长。最后一幕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被震撼到了。眼泪在眼圈里打转,振作了一下终于没有被玩手机的女同学们发现
不错的反战电影,查了下wiki,Gallipoli战役初期,澳新联军死伤惨重。片子描述了士兵们知道自己将会无意义死去的那个时刻,以及由此终止掉的所有美好经历和回忆。古往今来,有多少士兵在自己的第一场战斗中就死去?
年轻帅气的梅尔吉普森演绎的一部让人悲伤的战争电影。We don't wanna fucking war.
最灿烂的生命以最无价值的方式终结,最快的双腿跑不过死亡的阴影。虽然无惧,却很悲哀
(7/10)****的《加里波利》和土耳其的《恰纳卡莱》是讲述同一个故事背景,两个片名是交战双方对这场战争的不同称呼。澳版偏重凡人视角,从“害已”的角度反对战争;土版偏重家国视角,强调保家卫国的意义。
彼得威尔投奔好莱坞前对澳洲祖国的致敬。通过冗长的轻松环境的铺垫来折射最后一场白白赴死的惨烈,效果并不太好,因为实在是太冗长了,而且这个显然应该偏向好莱坞风格的主题,却带有一种相反的闲散的欧洲电影节奏。以及,有两场插入的诡异电子配乐也不知道是什么鬼。
看了两个记录短片后重温故事片。澳新军团血泪,加岛版《致青春》。用3/4的时间描绘青春的无比美丽,用最后1/4的时间把这种美丽击碎,而击碎这美丽的,是爱国主义。讽刺的是,这个国家不是他们生活的****,是遥远的**。
7/10。阿奇征*自然的愚蠢第一次表现在与雷士的打赌,他莽撞地与骑**雷士赤脚比赛,奔跑过旷野的砾石、沙丘和灌木,付出了双脚皮开肉绽的代价取胜,第二次是和唐尼徒步行走在50英里的戈壁,他辨别太阳寻找方面和跟随鹦鹉寻找水源的自信,被遮蔽光辉的黄沙所摧毁,最后是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战壕坑道里,老兵啃食落满苍蝇的饼干,海滩上和水中嬉戏的新兵则被流弹击中负伤,但视士兵生命如草芥的长官宁愿休闲地喝茶,也不在乎无辜送死的澳新军团成片倒毙。导演在拍摄**之前先展示了世外桃源般的**,新兵们骑着毛驴招摇过市、刮掉当地人晾干的衣*,如郊游般乐呵呵地集训,把时间和精力耗费在笼子里成群的**和骗钱的古董小贩上,在**战前夜的舞会里欢快一把,正如集训时那座被炮弹轰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人类为征*自然和战争的游戏付出了血的代价。
本来想找同名纪录片的,结果找到这部。“澳新军团节”的由来,把一次沉重的失败战争拍得比较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