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歌声又名Singing in the Wilderness
大山荒野中的苗族村寨合唱团,因为一个外来人的出现,他们的歌声一举成名。《旷野歌声》跟随两个苗族青年一起探寻,在外来的喧嚣中权衡对信仰、身份和爱情的追求。
5年做一个纪录片的确跨度很长,杂糅太多了,民族,宗教,贫困,城乡发展,可是很轻很浅,甚至我在观看时觉得那个挺着肚子的文化**比拍摄团队可敬得多,还有一些微妙的塑造方法在纪录片里是不合适的。混浊的生活,传道的**者保留着格格不入的脆弱敏感,上帝的迷途羔羊,总之他们为自己唱过歌。
看完之后的几分钟里,我一直在想我会是里面的谁?我曾经是里面的谁?
幸运看到,很喜欢,先不说评论吧。其实有个可能的受众群体——威斯康辛州,那儿除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外的第三大使用语言,竟然是苗语。
导演用数年时间跟拍、记录了云南富民县小水井苗族合唱团成名的故事。在宣传与商业的运作下,本是教堂唱诗班的合唱团走到昆明、北京、美国,登上综艺节目和礼堂表演。但却只能唱庸俗的流行歌曲和鹦鹉学舌的外语歌,反而无法公开演唱圣洁动人的宗教赞美诗。成为当地宣传部门政绩工程和赚钱工具,游历在世界的声色犬马之中,汉苗冲突的历史与宗教文化背景被掩藏压抑。身为农民和**徒的龙指挥与团员们还能坚持唱诗班的初心吗?影片几条线索分别关注合唱团成名后两位合唱团员各自失败的婚姻经历、在人生岔路的迷茫和选择;龙指挥努力维持涣散的人心,面对名利场的不适、无奈;以及宣传部干事运营的**算盘。可惜成片多线索剪辑结构不够明晰,也停留在浅尝辄止的观察、展示和叙事,没能深入挖掘成名后的扭曲**下人心的变化、信仰的迷惘。三星半
近乎满星,被FIRST错过的最佳纪录片。震惊于东楠导演潜入议题的深度,从拍摄到剪辑的苦心孤诣,都无需创作者自己来剖白,画面上每张面孔、每个段落都在自己诉说:关于他们如何被驱赶,被景观化,被夺走土地,被隐藏信仰,甚至被暴力禁止歌唱。原本以为只是对一个大山合唱团的纪实,随后叙事如此自然地流淌到个体身上,理想(传教/唱歌)与世俗(婚姻)的冲撞,比游客猎奇的目光更为长久地停留在他们身上。老人说村里有鬼,历史的阴影永远笼罩族人,耶稣在照看他们的心灵,而救赎只能靠他们自己。#在场映画#
每一次宣传部官员说出「蚩尤传说」、每一次**拍出精美的照片,这个民族、这个地区的复杂历史、真实声**影像的自主性就被抹去一点;越是被更多的人听见,声音就变得越虚假,这其中的矛盾与讽刺实在是太充沛了,这种矛盾也许就是这个选题最厉害的部分。虽然有很多问题没讲清,但我也可以理解有些东西不能讲得再清了,可是还是希望能够稍微说一下教会**这里的历史是怎样的——因为我猜想曾经的西方宗教和现在的国家****在很多意义上都形成了奇妙的、跨越时空的并行,也因此它们现在在这里「竞争」,或说一个要抹去另一个。
感觉像个半成品 剪辑还可以再精准些,结构上唱诗班集体的出圈经历如果可以作用在人物故事上,应该会更完整。感觉导演在故事的处理和人物的故事表达上都不够坚决,太顾着群像性的描写,人物故事又不够深入,导致片子本身力量感也有些漂浮在**。
抱着看宗教相关的音乐纪录片的期待去看的,结果发现this film is way **** than that. 从少民现状农村征地到包办婚姻家庭暴力,电影里闪现的社会议题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说是要素过多,而剪辑和最终的叙事上的呈现(可能因为后期跟拍受到的拒绝和阻碍)far from perfect. 但在所有这些繁杂的议题中,能看到个体的struggles and spiritual suffering, 也能看到导演跟拍摄对象们一起进行了人生探索。观影的时候被每一段建生日记击中,回味的时候仍然后劲十足。
今年到目前為止,看到的最好的華語電影,對,包括劇**和紀錄片,幾個人物是自然地生發出來,而不是**縱和控制,敘事和詩意化的表達處理得非常均衡,剪輯功不可沒,鋪底的音樂要是再節制一點就更完美了。
3.5,問題確實複雜,但可能是因為複雜結果問題都蜻蜓點水的堆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