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茜原名:Lissy,又名莉希夢想的生活、痛苦的一页。1957年剧情类型片,创作于德国地区,具有德语语言版本。由康拉德·沃尔夫执导,于1957-05-30公映。
为了现实,我们所能容忍的道德底线在哪里?1932 年,经济萧条、失业率高,未婚怀孕的女孩莉希被解雇,想堕胎才发现医生被关,只好与男友奉子成婚。无奈祸不单行,宝宝才诞生,丈夫也被犹太老板开除,陷入 贫贱**的窘境。但突然间,生活有了转机,丈夫穿上棕色制*,加入**突击队,全家换到宽敞的公寓,办起了宴会,连莉希不成材的弟弟,也成了雄赳赳的党 员。一切如梦想般美好,但莉希却无法不看到,那藏在光鲜口号后的残暴污秽。 取材自捷克作家魏斯科普夫(F.C. Weiskopf)的小说,和作家遗孀共同编剧的科拉沃夫,透过这个故事去回顾童年时,全家迁移到苏联以躲避**的时空背景。他想探究的,是一般平民百 姓,为何支持**蛮横行为的集体心理,他要呈现「***主义如何成功渗入到数百万德国人灵魂之中。」 另一方面,不愿臣*于教条思想的科拉,自然也拒绝让这作品沦为讨好当局的思想...
女主的下岗丈夫加入**的故事 怎么看着这么像美国呢hmm 剧情过于真实 只要视野足够小 任何人都可能为了过上“优渥”的生活选择牺牲别人 管它是旧**新**新自由主义团伙还是官僚资本集团。这片子缺乏导演其他作品形式上的创造力 但故事主题的探索还是要比西方恶魔化刻版印象下的产品深刻很多。这部虽然美学上确实没什么追求,但短评里说Wolf没有艺术天赋就是胡说了 你哪怕多看几部也不会得出这种结论,光《逐日者》就颇有同**卡拉托佐夫的镜头风格追求,比欧洲新浪潮在影像物质性上牛多了。作者最后选择了一种更写实主义的方式 避开了苏联镜头美学对物质的理念化*作 但同时也失去了未来向的社会想象 反而掉回由西方那种历史掣肘造成的保守人文主义
Konrad Wolf的黑白比彩色好、標準銀幕比寬銀幕強。標準銀幕的基本玩法(縱向調度、傾斜構圖)都有水準,這片鏡像尤其出色(如搬新家那場戲,有個扭曲的鏡子畫面)。故事可以再更聚焦一點,部分設計比較硬,特別是跟共產黨有關的,如弟弟末段的突兀轉折。畫外音與敘事主體的關聯可以更強一點。
为了面包而走上街头的德国人——狂热的**拯救了大萧条下无所事事的人们,而人们的内心距离却愈发遥远。lonely but not al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