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玛利亚再生
时长:83分钟
上映时间:2005-09-11
类型: 剧情 惊悚
语言:英语 / 希伯来语 / 法语
地区:意大利 / 法国 / 美国
导演: 阿贝尔·费拉拉
演员: Juliette Binoche Matthew Modine
更新时间: 05-20 15:10
资源状态: 可播放
简介:本片讲述的是三位主人公,因为神秘的“抹大拉的***”而相互认识的故事。声名狼藉的导演托尼正在拍摄一部关于耶稣的电影,这部电影极端地描写了教士们的阴暗和狠毒,所以在上映的时候备受指责。电影中的女主人公玛丽在扮演完抺大拉的玛……更多>>
玛丽原名:Mary,又名玛利亚再生。2005年剧情、惊悚类型片,创作于意大利、**、美国地区,具有英语、希伯来语、法语语言版本。由阿贝尔·费拉拉执导,并由阿贝尔·费拉拉、马里奥·伊莎贝拉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Juliette Binoche、Matthew Modine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2005-09-11公映。
本片讲述的是三位主人公,因为神秘的“抹大拉的***”而相互认识的故事。声名狼藉的导演托尼正在拍摄一部关于耶稣的电影,这部电影极端地描写了教士们的阴暗和狠毒,所以在上映的时候备受指责。电影中的女主人公玛丽在扮演完抺大拉的玛丽之后,被这个角色所感染,并前往耶路撒冷开始了一段启迪灵魂之路。同时在纽约,一个叫泰德的电视记者正在准备一支探索耶稣精神的纪录片。这三个人物的命运就戏剧性地走到了一起。
宗教题材,融入现代媒介,但主要又聚焦在人物的精神视界,挺抽象的。
用很机智的手段*作很经典的母题(例如用戏中戏的设定在完成情绪隽永的同时又规避了历史还原的掣肘)。尽管在情节上无情打破了痴迷探索背后是当代知识分子慌乱虚伪的假面,但在最后的落脚地和他调侃的斯科塞斯一样,依旧难以打碎寻求庇护的心,只不过比起前者一贯的大手笔,本片更具现代风格的影调更加接近这个渴求真实却又愈发迷茫的**吧。
12/4/2006 9:30pm Cultural Centre
一般宗教电影耗费诸多篇幅去铺垫才引出心路转折,呈现角色在某一刻转念间的顿悟。费拉拉则是直接呈现那某一刻的转念,让人直接感知信仰缺少的危境。单个镜头的持续时间很短,时常运动到半途就切到另一空间的又一被没有信仰所困惑的角色,用尽叠化和蒙太奇去渲染精神紊乱的氛围。当我们与角**感到世界已完全崩塌时再看原先使人不解的比诺什一线,这一刻,便是神启之时。
泰德和托尼一番大辩论之后,纽约亮着灯的高楼如片尾演职员表一般进场(看的时候误以为结束了),在真正意义上确实结束了,而后归于抽象,费拉拉运用这种技巧信手拈来。
我其实受不了这种精神探索历程扯半天最后还是想要寻求庇护的脆弱状态,但我没法否认这是错的,因为人类都是活**,百转千回、城府深浅最后都通向终极母题——精神迷茫。当然费拉拉构思上是很巧妙的,纽约夜色镜头少了点但光影控制直抵人心,惠特克那张脸太适合这角色了,非要说的话我觉得三个角**是中产以上阶级(演员、导演、名人)让我觉得诠释母题缺了点多元性,也可能我没琢磨透这点。
每个人,各自寻找自己的精神性,为了不被困在纽约的电视机前做着过度的表演;最终停在比诺什在海边自由的脸庞,似乎是电影给出的**,费拉拉用影像介质的穿插,刻意规避其**之路(反之则有片中片),都是很天才的处理。
费拉拉拍片治病已是常态,对宗教的崇拜是否狂热暂按不谈,但本片对蒙太奇的使用已到“**传教”的层面。两个男人正因缺少“真正的”信仰而陷入生活的痛苦中,紧接到比诺什真诚信仰上帝并因此寻得灵魂愉悦轻盈的姿态,困境与出路一并给出,宣教意味不言而喻。
吊诡。勾搭若即若离的情节线条,并提供概念化的价值观,旨在维持住与观众的联系;再在其缝隙填入无形状的内容物(宗教...)。这种具欺骗性的做法是难以产生坚信的,Mary的悖论诞生了。
三股来自不同时空的能量试图吞噬彼此,最终扭结在一起组成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