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2k://|file|[www.dsjkanba.com][LOL马利纳.Malina.1991.BD.MiniSD-TLF.mkv|1367349153|4035CF0F8E93089BDA05F74E704C268B|/
1.3G[LOL马利纳.Malina.1991.BD.MiniSD-TLF.mkv马利纳.Malina.1991.BD.MiniSD-TLF
magnet:?xt=urn:btih:c25f20e9162f7487cda3d687f51c58a7ac0fc2bf
马利纳.Malina.1991.BD.MiniSD-TLF
马利纳原名:Malina,又名玛莲娜(港)、玛丽娜
影片讲述一个奥地利女作家陷入创作困境和与父亲、**及男友三者复杂的关系之中,最后失去自我并神秘消失的故事。无名女作家与男友马利纳居住在***的一所公寓内,他们的关系表面上看像一对**但实际上却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直到女作家在街上偶遇伊万,一个更年轻的匈牙利人,她无法自拔的爱上了他并认定他是能拯救自己的人,她把所有在马利纳处无法得到的需求全部放在了伊万身上,但这却使他逐渐退缩而选择了别人,最终痛苦的女作家失去了本性。 幕后 《马利纳》改编自英博柯·**曼倍受争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主笔,并找来新德国电影异将韦纳·施罗特执导和**女星伊莎贝·于佩尔担当主演,强强联手弄出来的东西自然非比寻常。 片中冷静却缺乏活力的马利纳与冲动而敏感的女作家不仅象征着社会中男女两个群体,同时也象征着**双重个性的两面。当以男...
可以说是目前看过的最女性主义的电影。敏感与神经质的女性夹在淡漠的温和与炽热的自私之间,夹在**、言语的符号之间,夹在情感关系中注定失落的无聊追问之间。一个男人是否爱你,一个男人如何爱你,这样的问题构成不设置出口的囚笼。突破男性,消弭**的渴望,也许才是女性赢得自我的终极法门。
个人观点: 主题显然是女作家在存在主义和语言符号带来的创作困境下的挣扎,the woman, Malina, Ivan 都是作家本身,于佩尔饰演的女主角是作家内心那个真正的“我”,Malina则是理性,Ivan是更接近于**等的世俗纠缠,其实Malina和女主是同一个人非常明显,两人同进同出,多处语言暗示,所处房子类似于内心挣扎之地,最后woman消灭于**,房间里再没有思考存在主义和语言符号的女性,只剩下一个拥有理智大脑的男人;Ivan是一种外部的象征;所谓的女性主义在这里或许并没有那么明显;“父亲”的角色更多地象征着每个人在成长阶段形成秩序时的父权统治,换成**曼的经历应该是暗指**,电影末尾有指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和摄影,前期女主阐述她的哲学立场能让我更了解她,安排得很好。
“你应该多和我说话,malina,当我说木兰花开了,你却叫我去买新的打字机色带。你总是在我的生命里恍惚乍现,甚至早在我认识你之前。那个空间只有你能填充,于是我被扫地出门。”
舍弃了开头结尾,舍弃了叙事,舍弃了所有可能展开的深层探讨,停留在表面而进行****迷乱的展示,但拒绝交流。电影与书籍注定是无法完全联通的:文字留给更多画面上的想象空间,而影像的先入为主势必会在潜意识里提前设定好一种解释,强行融合在一起的*作,只能说funny mud pee。就像一块被揉搓过多次的陶泥一样,说不行,再搓再搓再搓,再剪再剪再剪,或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ps.我可能永远记不住正确的中文译名是什么。
于佩尔通过施罗德的镜头展现耶利内克的世界。作为极少数具有作者能力演员,于佩尔这部90年代初作品提供了一个鲜有的外显化角色。
于姨很美,表演也很好,但实在看不懂心理片。比着魔还着魔
仅代表狂暴与破坏的男性——父亲,仅代表权威和掌控的男性——丈夫,仅代表**的男*****,面对任一都不能完整的女性,被挤压不得舒展的女性。
*****毁灭在以父亲为代表的暴力强横的的男性势力下,malina沉静温柔,却并非对毁灭的拯救,而是毁灭个性的另一种形式,在animal冷定的世界里,**的火焰是一种罪恶,却是个性不可回避的诉求,这样欲而不可得的矛盾挣扎,在道德世界里看似虚无,在敏感个体的**世界里却是尖锐的痛苦
又是耶利内克改编的作品,导演鬼才,终于可以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于佩尔
导演用先锋的手法将女作家的作天作地表现地淋漓尽致,那些前卫又大胆的场面展示让人想起格林纳威,同时于佩尔不疯魔不成活的演技也极大地激发出了电影的张力,看她宿醉时的神态,失心疯后的癫狂,真是媲美着魔里的阿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