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哀求 / The Entreaty / ვედრება
时长:72分钟
上映时间:1967-12-24(苏联) / 1987-09-16(西德)
类型: 剧情
语言:格鲁吉亚语
地区:苏联
导演: 钦吉兹·阿布拉泽
演员: Spartak Bagashvili Rusudan Kiknadze Ramaz Chkhikvadze Otar Megvinetukhutsesi
更新时间:
资源状态:
简介:影片叙述诗人与善恶的关系,必需击退想要统御人类的恶。但是心胸开阔的**们却毫无防备地陷入险境,这让诗人相信与**对抗是不可能的。他放弃毫无用武之地的争战与自己可笑的处境,诗人放下了**。就在这个时候,所有受到敬重的英雄都……更多>>
祈祷原名:Мольба,又名哀求、The Entreaty、ვედრება。1967年剧情类型片,创作于苏联地区,具有**吉亚语语言版本。由钦吉兹·阿布拉泽执导,并由钦吉兹·阿布拉泽、Rezo Kveselava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Spartak Bagashvili、Rusudan Kiknadze、Ramaz Chkhikvadze、Otar Megvinetukhutsesi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67-12-24(苏联),1987-09-16(西德)公映。
影片叙述诗人与善恶的关系,必需击退想要统御人类的恶。但是心胸开阔的**们却毫无防备地陷入险境,这让诗人相信与**对抗是不可能的。他放弃毫无用武之地的争战与自己可笑的处境,诗人放下了**。就在这个时候,所有受到敬重的英雄都来造访他,他们将蜡烛浸置于酒杯中,那是乔治亚人认输的象征。眼见新的灾难接踵而至,导致所有的人放弃继续作战,于是诗人重新拿起**,再上**。
基于**吉亚地域文化的诗意表达,民俗传统与地缘环境提供了特色素材。
不明觉厉的典型,看完觉得自己又升华了。阿布拉泽到这部一下成为*格满满的诗电影学派大师。看的时候一直想起[乱世英豪],查了一下发现也是1967年的。
彻底打破了时空、虚实、生死的界限,消除戏剧冲突,影像成为了诗的语言。影片是男主的祈祷,也是导演和诗人的祈祷。**是仁慈的象征,她纯洁美丽;恶汉是**的象征,他潜伏在黑暗之中。复读的声音是人民的声音,他们只会重复当权者的话,不加思考的**传统。墙中的右手和墓碑后的亡魂暗示着两个民族的血海深仇。葬礼上的火焰就是**的怒火。但生命如幻影,大火熄灭后,只剩下灰烬。所以恶汉娶了美女,善被恶裹挟,小偷被崇拜尊敬。阴影中的白裙代表善被黑暗吞噬。战争还在继续,人类为自己挖好了坟墓。但美女依然出现在了阳光下,说明人类美好的本性会永存。所以男主才能依旧虔诚的祈祷:愿两个民族放下仇恨,能够更多的回想起内心的美好,别被**的怒火吞噬。反复出现的现代*装的人提示着影片的现代背景,即是在为**吉亚和俄罗斯祈祷。
善良总被放逐,美丽总被扼杀,幸而留下信仰供人埋藏。
这很契合以塞亚伯林所论之浪漫主义。一个疑问,为什么最大程度的诗性影像都出生于苏联?是高度秩序倒*挤压出诗性,诗性本身的隐喻体征迎合了他们反抗的形式需要吗?就像无定解的音乐性,这又让人想起肖斯塔科维奇了。
冰封高岭千秋雪,潜遁尘世埋游魂
9.0 老塔的味道啊,好久没有看这样的电影了,虽然是黑白电影粗糙些,也没有老塔那么精雕细琢,但还是很感动
阿布拉泽三部曲第一部,诗电影,大闷片。 低配版塔可夫斯基,深奥和优美不及,晦涩程度过之。讲得大概是一个游牧民族的勇士不忍**他惺惺相惜的敌人,然后遭到**的故事,要是结合导演其他作品和个人风格的话,还能看出点对苏维埃**的击刺。简介里写的是只有一个诗人,实际上全员都在一直念诗,而且采用那种欲抒又止的语气,再加上翻译质量也不高,打光搞得昏天黑地,以及**突然切入的莫名大远景,让我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看得又累又困。我虽喜欢硬核电影,但在这种刀枪不入的文艺片面前,也只能自叹叶公好龙了。
三场死亡,无数段诗 有几段诗,重复了好多次,每次都多一层声音
所谓善恶。大师之作。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