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姊妹又名三姐妹、雲南の子、Three Sisters、Tre sorelle。2012年纪录片、儿童类型片,创作于中国香港、**地区,具有汉语普通话语言版本。由王兵执导,于2012-09-07(***电影节)公映。
电影《三姊妹》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在云南某个村庄里的三个姐妹生活的故事。 谈及为何会关注这三个女孩,王兵表示他在2009年拍摄完成《夹边沟》后,到云南去拜祭已故的作家朋友,在看望完其母亲回程的路上,他偶然遇到了这三个孩子,由于饥饿,王兵到三个女孩家里吃饭,老大英英为他烧了土豆,这一举动感动了王兵。而后在2010年有制片人提出要王兵拍摄一部电影,三个小女孩的形象就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2012年获得第69届***电影节获奖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
《三姊妹》延续了王兵一贯关注的黑色现实主义题材,将目光聚焦农村留守儿童 。该片是一部简单的电影,没有王兵之前的作品,如《铁西区》那样的庞大复杂。
撇开题材是否投机的揣测。这个片在去道德化和政治化的臧否以外,仍旧呈现了我极其认可的纪录片制作方式。尽可能简化主观视角甚至戏剧性,而让观众经由极其枯燥的影像自身去介入“他者”生活。这个过程中观众会不断看表,不断想离开,但无论如何他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经历了他者的时间和空间
哪有三姊妹哦!我只看到一个身兼女孩子、姐姐、妈妈多职的孤单身影而已,全程都伴随着她因寒冷而不断发出的沉重的呼吸声。
当摄影机真的像只苍蝇一般存在着(持摄影的人消弭于无形),以零度干预的方式纪录下生命客体时,作为观赏者的我渐渐体悟到生命内核本身是平等的,无所谓高贵卑贱。三姊妹极端苦难卑微如蝼蚁一般的生活历程并没有让我产生怜悯、同情、鄙夷、不屑、庆幸、不安、愤怒等情绪。存在超越意义。
【**文化中心展映】没有任何旁白或采访,以旁观者视角默默观察、拍摄海拔3200米的云南省昭通洗羊塘村里三个孩子贫苦的日常生活。她们是三个**妹,三个留守儿童,也是三个00后一代。相比张同道纪录片《零零后》中那些从大城市赴美留学孩子们的生活,这里是另一个世界。10岁的**姐承担起大部分家务和劳作,从烧火做饭洗衣到喂猪放羊割草。很想知道当她一个人漫步在山野荒原中时在想什么。母爱的缺失也让片尾孩子们哼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显得分外悲凉。教育对命运的改变或许也是有限的。村里的小学老师念课文竟然能念成: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刷”大师。学生们也就跟着这样念。成为影片中最荒诞的一幕。在王兵纪录片镜头中,我们能一直看到盛世之中一个个“无名者”的生活。无需过多介入与干预,只是记录即力量无穷,意义非凡。
镜头如月照**,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高楼饮花酒,几人挣扎在山沟。
这是一个影像泛滥的**,却完全谈不上生态上的丰富与健全,大众能够看到的影像都跟生活毫无关系,也和情感和思考毫无关系。当拥有话语权的人们炮制虚浮造作的**与幻象时,时王兵用一种粗笨的影像填补了这个生态中最缺乏最基本的真实质感。生命无贵贱,忽视经常有。记录即关注,让被忽视的获得存在。
后知后觉王兵的厉害,如何“置身其中”又“置之度外”,这大概就是纪录片最困难的地方
剪接只是一方面,王兵是伟大的镜头观察家,摄影机的所在位置总是出于尊重现有空间,大人与孩子们做出**行为,他们分开或在一起,被记录在空间里。也可以说王兵拍的是空间的“关节**”,是“发力”的机制,画面的元***与物)相互牵引,却又有**性。一些“闪光”的东西,电视、光源,出现在跨空间的彼端,一些关键静物,菜篮、桌子,沿着对角线布置。全片被一种诗意、恳切的氛围包围,无论室内或室外,这种感觉正是由于镜头在一直“受力”,受**力,而不是在真**看。
边看边想,在全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下,一程人生里能分到的苦乐,可能其实也差不多多。就着面条吃米饭,热气腾腾,爸爸抽完这口烟,去找走丢的羊。
王兵的纪录片一部没看过,听说都很长,这是第一部,看完让人沉默,如*在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