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朝向一首诗的完成原名: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又名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和孤独同样不朽的是什么?从奇莱到柏克莱,乱石磊磊的心间正在上升完成的,是诗…… 《朝向一首诗的完成》从杨牧朗诵的声音,展开对于一个庞大文学生命的追索。那个**中学里踟蹰的少年,大度山下论辩学习的身影,在爱荷华选读古英文的执着与好奇,乃至其穿梭于**、大陆与台湾的文化资源,融会知识**文学写作的尝试,那对于音韵与想像的计较的决心,均使人重读杨牧诗文时,更深刻地重新被撼动一次。
3.5;若说本片“闷”,多数是因为杨牧本身较社恐、对(过多或深入)拍摄较抵触,且他本人一直生活裕足安稳、缺少大起大落的“情节”,以致于素材编排起来多少显得单薄和流于探讨形而上,实体**的缺席往往会形成一种空蹈的观感;然而这些瑕疵在杨牧的诗句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比宇宙还大的可能说不定是我的一颗心”(这是“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翻版吗),难怪要将尾声收于《春歌》,一面向着古典索取,一面朝向源流,东西并治,**性和节奏性兼顾,70-80年代巅峰创作期在外界**和内心探索“试探、追寻、表述”,不仅是古典婉约的,更是深沉思辨的,以及后来更有冥想哲思的成分——德系诗派(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的影子确乎存在。说他有一个安逸的环境以保证内心的狂烈,可算是最恰切的评价了。
好喜欢杨牧~可爱事迹:高中请假事由,苦闷。不爱出门,有恐门症。找了个跆拳道黑带的老婆,跟老婆一起出门运动,吓坏弟弟。平静的生活,爱抬杠的对谈(也可称之为批判性思维)。我从海上来,浪声满袖。
原来杨牧是越老越好看,冷静、傲慢、英俊、低调。都不相信他会去写诗,因看起来是一点也不感性的,花絮里要他重读一遍自己的诗,他都说:“不愿意,我拒绝。”
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这也是我的问题,有句评论说的好,公理和正义存在于一切虚无之中。无论是哪种相违背的价值观或者方**,两者都会有做到顶峰的人。意识形态无高下之分。但真正的平庸者,就是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或许贵在处于不安之中。
我在房间里观影:朝向一次凌乱的完成。
这部整体平庸,再加上对叶珊先生不太了解,所以感觉很平淡,也未做过深的探讨。不过也不能说它不成功吧,至少现在,对叶珊的诗和他的性格都有了一点认识。
看完确实很像读杨牧的诗,拍得也就那样。这种有导演映后交流的放映最喜欢看了,总有很多奇怪不靠谱的问题。
温润隽永,如杨牧本人。编剧湾湾女诗人+湾湾新晋女导演,整体风格流畅恰切。不乏多处诗朗诵,却能够因景而异,语言多样,外延丰富,毫不觉闷。p.s. 广师大社这两年引入出版了三样:奇来前书、奇来后书、诗选56-13。****://book.douban****/series/26272
影像、場景、佈局都很可觀,就是內容單薄了一點,或者這是文學界本身研究資料未夠深入,怪不得電影和導演。
2042|统治人类的恩人喜爱用无名的哲学家根据理性冷静揭示的真理,只有醉心于强力或冒险的人才煽动与理性格格不入的狂热。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人问你公理与正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