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之后又名团员之后、After Reunion。创作于中国大陆地区,具有汉语普通话语言版本。由陈戈执导,并由蒲仙剧团编写小组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王国金、林栋志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60-05公映。
状元施侑生寡母叶氏被封为诰命节妇,叶氏因与表兄暗好,被儿媳撞见羞愧自尽,状元求妻顶罪,知府为**封建礼教,定要查清问明,最后事情大白,一家四口无路可走,只好同归于尽。
1957年12月,福建省的《热风》杂志全文刊登了署名“陈仁鉴改编”的《团圆之后》剧本。北京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戏曲剧本选集》也将其收入,改名《父子恨》,署名为“陈仁鉴改编”。1957年,仙游县鲤声剧团排演《团圆之后》,在福州首次汇报演出获得成功。此后,《团圆之后》成为鲤声剧团的“重头戏”,每到一地演出,都大受欢迎。
1959年,《团圆之后》被确定为国庆十周年献演剧目。由于受当时“左”的思想影响,有人提出该剧人物太过灰暗,应该修改后再晋京演出。《团圆之后》在晋京途中沿路演出。陈仁鉴因政审没有通过,未随行。
199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委托广州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VCD影碟片,广州俏佳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并经销了VCD影碟《电影宝库团圆之后》,但没有署编剧陈仁鉴的名字。1999年初,陈仁鉴的儿子陈纪建发现后,与长影厂交涉未果,于当年10月起诉至福州市中院。长影厂辩称:电影《团圆之后》是根据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舞台剧本改编拍成的,并参考了《剧本》刊登的剧本。这两个版本均署名为“仙游县编剧小组”。
由于《团圆之后》在陈仁鉴1957年发表后确实经过多人改编,法院要求陈仁鉴家属先对《团圆之后》进行确权。陈仁鉴的家属回到仙游,对《团圆之后》的署名权问题征求意见。原仙游县编剧小组组长出了证明,承认他曾参与修改,但对《团圆之后》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并未作太大更动,仍保留1957年版本的原貌。
期间,只有林金标表示了异议,认为他参与改编了赴京演出的剧本,因而保留对剧本的署名权。但是,经法院认定,林金标从未在《团圆之后》的剧本上署过名,因而他表示享有剧本署名权的行为并不影响《团圆之后》剧本原署名的情况。于是,又回到和长影厂的官司上来。辩论焦点集中于三点:电影《团圆之后》是否是陈仁鉴创作的剧本,原告诉讼请求是否超过诉讼时效,有关责任的承担。
因为越剧发现了这个戏,中国竟然有这么好的古典悲剧
中国早期尝试戏曲电影化的优秀作品之一。老一辈戏剧演员手眼身**底深厚,值得当今方法派的演员学习揣摩。故事内容讽刺封建社会的贞洁枷锁。但实际我认为问题出在欺君的概念过于宽泛导致的此类悲剧。侑生的父母**多年,却没有一个敢于担当。导致全家同归于尽,祸及亲家声誉。
B站看的。在家看的莆仙戏几乎都以大团圆结局,这部是少见的悲剧。谁都没有错,但无错之人往往是礼教的吞噬对象。演员把人物内心的复杂、纠结、决绝表现得非常好。“纲常礼教是祸胎,旌表封诰把人埋。如今置我节孝楼,何异三牺上祭台。宁愿撞坊死去也,不再坎坷尘世在。”最后剧终的那一幕拍得非常震撼。
越剧版本 19年看过影像,今天在剧场观看 作品悲喜交加,荡气回肠,令人回味的“中国式悲剧美学”。一层层侵入式慢慢渗透,又无法抗拒走向命运般毁灭 到最后发现哭不出来,观看的过程,悲伤一点一点一层一层积压满了,只剩一声叹息
就算没字幕也想办法对照舞台剧看完了,非常特别的一出戏,十足的悲剧,感觉上是很西方的,我看的舞台剧里男主反应还要激烈一点,电影略有改动,确是戏曲中十分难得的尝试。有一段狱中转枷很灵活地应用道具,结尾画面震颤。
前几年读过陈仁鉴先生的剧本,没想到b站有这个带字幕的版本。很棒。封建礼教**。
《团圆之后》的剧本有一种整体的、和谐的悲剧之美。剧中所有人都尽力恪守着社会规训,无人作恶,遵循世情,最终却是悲剧收场。令人一方面感受到个人面对命运时的无力感,另一方面感喟社会结构性的矛盾对个体的妨害。
**第一名未必是啥好事!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叫全家死guangguang!
3.5到4分吧,主要是不太能接受莆仙戏的唱腔,加上先看了香港电影《同命鸳鸯》,珠玉在前,让我很难再对它一视同仁地欣赏。
後半段的戏剧张力紧绷到极点,异常诡*残酷的命运拨弄。施佾生既想保住母亲的名节,又想救出顶罪的妻子,因两者不可兼得而陷入左右为难进退失据的绝境,加上官府权谋的阻挠、身世的秘密突然被揭破,激烈碰撞导致精神崩溃的他终于走向疯狂和自我毁灭。这样纯正彻底大悲剧与中国传统美学的距离实在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