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零件原名:Foreign Parts,
FOREIGN PARTS portrays a hidden enclave of auto shops and junkyards fated for demolition in the shadow of a new baseball stadium in Queens. The film observes this vibrant community of immigrants - where wrecks, refuse, and recycling form a thriving commerce - as it struggles for daily survival and contests New York ****'s development scheme.
才发现说原来史杰鹏是美国人,而且也是哈佛的那个什么sensory ethnography lab的人...Living in Queens is literally like living in famous documentaries...这个地方应该已经木有了,坐7号线的时候没有看到过。这部倒木有那么sensory,但水准还是在,image-******的基本功在**各样的细节里。
观影的过程中,影片里流动的感知、声音、人及人的困境等等被自然而然的聚焦与融合为一体,印象深刻。但是在导演映后谈中,我突然有一个感受,当提问者在把关注点放到影像本体、技术、制作层面等的时候,影像中的人以及人所遭遇与面对的问题似乎就被迫暂时消失,影片或是被记录的一切似乎在一瞬间都不再成立?某种临时性的遗忘(或忽略)产生…… 似乎是当导演说:“世界本身的力量超越人类的力量”的时候,我才重新感到影片所聚焦的一切才回归了它门本应有的存在感…… 期待导演新的作品!
Q&A最有价值的地方大概是讨论题目来源,foreign既可以指这片垃圾场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和车,也可以说是外来(非美国人)的导演的身份,甚至也指向了片头电视里男女关于*** toy辩论的connotation. (这个disucssion在美国恐怕会有人问导演非美国人身份的intervention的。)| 20171226重看3.5。
对美国另一面的了解,很喜欢胡老太太~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影像直观的还原出当场的场景,真实的生活,那个年代的美国
人类学家拍的片子,懂得把握边界感,会直接征求拍摄同意,对素材的使用也很克制。那种人和人之间交流很动人的部分也被捕捉下来了。
哈佛大学感官人类学作品,高水平的记录电影!拍摄于纽约皇后区的威利茨角,废旧汽车修理厂,破败的场景、人物、声音,都有一种强烈的真实感,拍得棒极了。
每段跳舞的部分都很感人。映后有个大爷提问说她拍摄有没有得到被摄对象的许可, 女导演理直气壮的说:我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许可, 我也没有问过是否需要他们的许可,我去了,我就拍。如果有人不愿意被拍,他们会告诉我,尽管有时是用暴力的方式。
导演入镜之后我开始想营造在场感的到底是什么 有什么专业名词形容那些紧贴感官的调度吗 偷听到一个影迷说 导演们用直接电影的方式做到了真实电影做不到的事情 啊又好多问题 还有六十年代实验导演 Chick Strand
也是纽约。片名起得真好,含义一层套一层。原来史杰鹏也是Sensory Ethnography Lab的,我简直孤陋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