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原名:何處,又名Where、行者·何处
蔡明亮《行者》续集,已于2022年6月巴黎杀青。
(HKIFF47)你们大陆文艺*真的不要太爱自我表达,建议全国推广映后no statement原则防止你们自我意识过剩
後面看完之後在場外對蔡導問:“你是否介意影迷說:比起你現在的作品,更喜歡以前的作品?”。而如果在討論一部作品的時候,只剩下導演或(完全作為工具的)主演的姓名可以討論、評價,那似乎也沒什麼討論、評價的必要了。
【HKIFF47】第一次看蔡明亮的美術館電影,很抽象很難懂,但都不是問題,就像在美術館看畫一樣,所感即所得,沒有必要給出一個標準**。蔡明亮的電影真的是獨屬於大銀幕的作品。
hkiff M+:片子本身不好评价,蔡导也亲口提到美术馆放映了。但自古蔡明亮映后QA出奇葩,从北影节开始几乎每个人上来先讲一大堆自己的感想,然后问两个**问题。我真的是*了
聽你們文男文女映後提問真是如聽仙樂耳暫明了 #hkiff47
其实真挺好的,虽然映后对谈让我绷不住……其实就,真挺像Richter的抽象画系列;不过不知道是蔡导真不知道Richter还是没听清我说的……如果说Richter是用刮刀在画布上在有一定设计后刮擦再选择,那不就和蔡导所做的一样?蔡导两个人物,相对的静与动,相对的古与今。他们被粗暴地放置在巴黎不同的时空点上,时间作为**;模糊或增强着周围的色彩。蔡导说电影同画不同的一点是电影需要且强制观众看完,或许“看完”才是电影的第一印象;就如同我们跨入展厅那一瞬间看到Richter巨幅抽象画时的震撼一般。或许这样的时空抽象电影需要“看完”后才能做细读
#HKIFF 「行者」系列越拍越好了:可能因为在巴黎,场景变换更丰富,有街头观众的反应(甚至挑衅),遮挡与显现、外部和内部呼应。在Robert Delaunay的《La Ville de Paris》前走过是一大亮点,是电影的meta元素。相遇的结尾倒不意外,原本或许有点甜腻的姚莉《重逢》的歌声,因为这异国及年代错误般的语境,倒也不显得过头。
#TGHFF#和外国人一起看李**穿僧衣街头行走,步伐缓慢,和呼吸一样。不管在哪个节点睡着醒来,只有背景切换,他都一样专注。很不错的沉浸体验。
HKIFF…还有多久,咱们这些大陆出身的影评人观众才能停止一些无病**的提问了?
片名叫《何处》,但行者一直在制造路,何处都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