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琴调音师原名:The Sound of Silence,又名寂静之声(台)
人们都说,纽约是个***,但彼得·卢西恩认为自己有办法解决纽约人的失眠问题。彼得并不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所谓的“家庭调音师”。他认为,**各样的噪音是他的顾客们压力重重、内心焦虑的罪魁祸首。因此,就像某种专攻声音的风水大师一样,这位独行侠走访一个个烦躁的都市人,来到他们的家中,试图寻找是什么样的噪音在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影响人们睡眠的,也许是冰箱工作时的嗡嗡声,或者是地板发出的吱吱声,也可能是烤面包机的声音……
SIFF@**港 第十场 3.5 前面比较平淡,调音时可以闭上眼睛一起听,心会随之安静,结尾加分,执迷于声音的男主好眼熟(an education),城市调音师的故事,拍得不像美国电影...觉得故事还可以再往下走,很难想象纽约这样一座城市停电的样子,在这里看到了...
视角独特,带有科普性质的听觉体验,能够发现我们周围难以察觉的环境音,思考家用电器等生活设施怎样影响着我们,让所有声音都能和谐相处。不过故事缺乏张力,但反讽目的达到了,在一个充满噪音的大都市中,调音师职业这种特殊的孤独感尤其如此,会想起《对话》和《凶线》。
SFFilm。又是一个因为影院加星的片子。Dolby的HQ是个sound lab,据说每年只有电影节一个周末对外开放,而这里的音响效果也真的是炸裂,一进场就觉得进了录音棚。360度无死角的音效,大场面的时候地板都在震,细语的时候像在耳边说话,寂静的时候真的是完全没有杂音。片子从一开始就有Sound Designer参与,Dolby和SFFilm都给了资助,最终影院的包围声呈现效果都是在前期就做准备、后期一点点处理的。至于片子本身,还算不错的故事片,题材也有趣。结束后主创上台,谈了从短篇小说-短片影片-长篇影片的历程,还来了他们的科学顾问——她在音乐和科学(说太快没听清,是neuro-什么)方面都受过专业训练,而且她有绝对音准,影片里有一些细节的设计就是她这里来的。观众中还有一个长期耳鸣的音乐
想起了《在***》,两年前郭共达从圣丹斯起跑,两年后,当中的建筑换成了声音,Michael Tyburski仍然用细微的小细节捕捉城市之间人心的疏离与亘古不变的“心声”。弥漫在墙壁之间的电器电流声、街上的“主音”,才是都市人抑郁与心结的存在。当中关于**过于学术的大段讨论会很容易夺走观众的注意力,但是它自有一种古怪、可爱和独属于纽约的小情调,喜欢Rashida和Peter的搭档。
男主角的那个家庭调音师的职业非常有意思,通过改变环境里不和谐的声音,潜意识里改变人们的情绪和状态,他的那套理论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故事切入点。片子在声音的处理上也做的非常独特,如果能在一个杜比全景声的影厅看这部电影,应该会更加出彩,沉浸式的声效像一个情绪旋涡,可以把人裹挟进男主角的内心世界,跟着他孤独地聆听纽约不同区的声音。只是创意这么特别的故事在展开之后,只是情绪上见长,剩下的爱情有点生硬,略套路化略无趣了。
说实话其实看得不是很懂,被前十分钟的剧情吸引了,但是后面真有点看不下去,只是喜欢这个电影的氛围。
调音的理论其实很浅显,但是花了很大篇幅讲,人物的塑造没有细节,开头的说,我们已经消失了42%的听力,像个噱头。总是,是一部隔靴搔痒的电影。
以声音为重要元素,但声音设计可以做得再丰富些。
像一场声音实验,声音行为艺术,很稀有的题材,可惜拍的如此无聊无趣,让人昏昏欲睡
作为一个睡眠状态很好的人,体会不到因为噪音失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