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翳礼赞原名:Éloge de l'ombre,又名In Praise of Shadows
倒也不是说真的很差,但我总觉得这电影有一种0.5倍速播放的感觉,配上偶尔有点阴森的背景音乐,一种又先锋又怪异的感觉。比起纪录片,我感觉这片更适合切分成若干段落,在当代艺术美术馆里分在不同的小房间里循环播放。没有阴影就没有自由倒是挺有道理的。
首先,这本书是谷崎润一郎的散文随笔,这个片子是西方人拍的纪录片,文字和影像给人的感觉完全割裂,西方人的审美和**仍然存在着鸿沟。其次,文字并不晦涩也没有很抽象但这个电影抽象max,中间的长时间定格诡异的音乐盲人采访绘画摄影起源感觉完全跑偏。最后,**之美可能也只有**人可以感同身受,周末需要紧急重读阴翳礼赞。
致明天天山场的朋友,能转票尽量转掉,转不掉就当转场休息吧……或者省下时间干点别的也好。 电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审美上还不错,毕竟日式**建筑美学(只是西方人眼里较肤浅的那种)。整部片子前面像美学方向硕士**,一些抽象论述上还有点自己的想法,到后面部分纯粹是水字数(时长),又不美又没深度又不尊重观众。中间不断有观众离开,结束了居然还有人鼓掌,只能说,这场观众素质真高啊。本届电影节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希望能退票钱的电影。 #siff26 朵云轩
介于纪录片和极致的作者电影之间,而并非诠释情感而是记录哲思且深刻不足摆弄有余的作者性,就会很容易走入可笑的极端。这里提醒天山电影院,在《光与暗》篇章时忽然配合开灯完美呼应电影,但可能惊醒一部分熟睡的观众。2024siff@天山影院
26SIFF第二部;快逃!什么东西啊!导演也太自恋了吧,这样的纪录片太糊弄学了….第一次见到字幕起,一半以上观众立即弹起!不是赶场的那种,就是!一!刻!都!不!想!呆!谷崎润一郎的名字被放在介绍里,简直是侮辱,大家都好气愤啊😡气死啦,光影可以被拍得这么难看,配乐也是一团浆糊!不要叫“阴翳礼赞”好吗!直接叫“你我的观影阴影”!
我给自己精挑细选了一部什么东西
26th SIFF 第17场 2024.6.20 法语电影,就当增加法语听力语感吧。还不如***式看日式美学照片集,我连少数台词都看不下去……中途一度睡着,肯定还有其他**去了。当代音乐不能说不好听,但是非乐迷和搞音乐的估计接受不来,和阴影影影绰绰相配。今天天山活见鬼,至少看到三个人带着汉堡鸡翅薯条进场,4号厅为什么可以带?不理解。旁边有人一直玩手机,饮料吸管最后哗啦啦,中途还出去接电话,终于回来后一直几分钟一次,最后一次好几分钟毫无遮挡白光屏幕忍无可忍,我说:你手机亮了几分钟了-说关你什么事-你屏幕影响到我了-13点【很小声】。我说你再骂试试?结果散场时候居然恶人先告状骂我说话,你要是一句话就关掉手机,我还需要废话吗?
#26th SIFF 没说的那么差啊,不过更适合分成三个片段放在当代艺术馆里的小屏幕,戴上耳机去看。
差劲,一大堆关于影子的意识流影像拼贴,完全没有触及日式阴影美学的内涵,做作又无聊。
豆瓣一片骂声,也难怪,其实只有三分之一涉及到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而且完全只是借花献佛,重点在借谷崎对阴翳美学的阐述表达导演自己对光影的理解。客观说,算是一篇文化哲学**的影像化吧,用影像来表现哲思的那种,但也并没有足够深入的思辨,只有对现象的罗列,无聊是难免的。(现在哪儿都是这么写**……)座旁边爷叔看到一半,问身边的阿姨:“侬看得懂伐?”阿姨嘟囔了一阵,爷叔暗叹一口气。感觉这86分钟真是很为难他们了。这种电影可能在西岸美术馆或当代艺术博物馆放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