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静叫庄严又名The Interceptor from My Hometown、Overwhelming Tranquility
2010年年底,一位在家乡工作的高中同学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正在北京出公差。于是,12年未曾谋面的他和我在首都北京重逢了。 见面后,才知道他现在官至家乡某乡的副乡长,此次来京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不过他似乎对自己的工作并无多大兴趣,而正好借此机会走朋访友,观光购物。最让他觉得不虚此行的,是逮住一次机会进了一趟某个著名而神秘的大院,尽管逗留时间短暂,但那里面的宁静和庄严让他记忆深刻。一直到了洗脚城里他还在兴奋地跟我絮叨:你知道吗?有一种静叫庄严。 导演阐述: 一次偶然的他乡遇故知,却没有心情把酒话桑麻。因为故乡早不是故乡,故知亦不是故知。只有祖**亲依旧庄严淡定,仿佛这些喧哗与宁静,理想与犬儒,荒诞与现实从未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纠结过。
“一个最高明的演出,不是将**戴在脸上,而是把脸当成**”——中国官员最精辟的自我剖析!里面一位县长因为不懂人情而受排挤,劣币驱逐良币,**之难容可见一斑。
有一种语境叫不明觉厉,有一个体制叫不可描述。
尽管拍得还行挺有意思,但是采访对象和故事是送**来的,成本几乎为0,完成度太低了太粗糙了
我国最大的组织最厉害之处在于把有文化有智商的精英们都笼络其下然后让他们精神和****。
如果你有一位好朋友被体制收编,被扭曲异化,价值观被裂解,但他还是你的好朋友。**只道是寻常。
海报里骑着**那位看官,是**
此片充分反映出赞波作为一个纪录片工作者的敏感:拍一部片有时候要花7年,但也可能只要**。在题材和素材的双重限制下,创作者可发挥的余地已经不多,只是小小地做了个日记的结构。但因为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特殊关系,电影得以用一个近乎主观的“全知视角”介入(与周浩《书记》的有限视角形成对照),也几乎完全由人物引领,作者意识大幅度退隐到人物背后。身兼艺术指导和文学顾问的副乡长(中文系的公务员)作为体制内的一员,面对镜头滔滔不绝(长镜头比比皆是),毫无保留、毫无**地分享自己的所见与所得,腐烂与清醒在他身上汇聚成一种油滑与不争。这些谈话展现出的信息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对观众乃至创作者而言,纪录影像的猎奇性与真实性,在这个大气候下已经胜过所有**小说。
得以成片取决于导演果决的嗅觉。同时出于**缘由,被访**没少掏心窝子,角度和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捕风捉影的夸大肯定有,如数家珍的经济账没算错,富有诗意的片名也取得叫人拍案。只不过这位仁兄在镜头前如此侃侃而谈,恐怕根本没想过片子会流通传播吧。
你看世界有多真切?与《京生》一同*用。
这电影豆瓣还给留着条目,当真难能可贵。佩*张赞波竟然能有这么**的同学。不过我更好奇的是,之后的贺小舟怎么样了?毕竟他说了太多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