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山下原名:Under the Volcano,又名火山之下
一个忧伤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酗酒的前英国领事在小镇的自我毁灭过程,一个孤独的酒鬼在面对昨天时作出的悲哀决定:死亡,或者重新开始。 导演约翰·休斯顿曾导过《马耳他之鹰》、《碧血**》、《灵欲思凡》等。
对酗酒题材的电影一直没啥好感,休斯顿的这部电影描绘了一个英国**官在二战前夕一个墨西哥小城遗失爱情放弃生命的故事,影片发展时间基本就在****内,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场景是在各个酒馆拍摄的,战争阴云笼罩,死亡骷髅意象反复出现,让影片变得异常烦闷、压抑。
《在火山下》没看过原著。这个酒鬼一开始就说了,悲哀,与**无关,都在个人的心里。面对失而复得的伊芙,酒鬼不醉,只是过不去自己心里的一道坎,借着酒精说着清醒的话,掩盖自己其实早已缺少了爱。缺少爱,是无法生存的。所以酒鬼死了,是情感的爆发也是报复,所以伊芙也死了。
火山安静的时候有白云罩在周围,但它终究是充满危险和变数的。全片可说是老戏精的独角戏,开场的电影院和结尾的酒吧都出现了《奥拉克之手》一片。
- 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或后-康拉德人。休斯顿知道古典电影的美德;一部晦暗的小说、以折叠写作的小说,你把它放在光下。结尾添加的一笔很奇怪,但无论如何有趣的是我们觉得到此一切神秘都反而塌陷了,没有天命也没有应许的力量,所以这也是反俄狄浦斯。
完全失焦,似乎是一个愤世嫉俗的醉鬼,但又交待得语焉不详,猜不透动机。亡灵节的模拟死亡开头,真实死亡结尾,却是没有方向的死,偶然的死,带有嘲弄意味的死。连导演似乎也那么愤世嫉俗。慕尼黑协定、托洛茨基、**、战争、火山,这些符号和意思都在,就是没有方向。
对于伟大的原著小说来讲,只能算是一个导游手册似的入门电影.脱离了心理动作之后的表面故事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原著庞杂的信息中,改编者未能选出最适合影象表达的元素然后加以强化----完全省去了拉鲁埃尔先生,却保留了那么多头绪未能理清的政治线索,不能不说是大大的败笔.
悲哀与**无关,都在个人的心里
魂断异乡,颓然见火山,酒醉人断肠
开场跳舞的骷髅,以为打开了《圣诞夜惊魂》,看了才发觉其深意,和墨西哥的幽灵传说有关,更和**二战的背景息息相关。英国**官失去信仰沉迷酒精,爱情也无法将其拯救。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犹如在火山下,无人幸免。Jacqueline Bisset很优雅很迷人。
完全表现一个男人的自我毁灭,毫无趣味性……AA叔在里面有弹吉他和斗牛的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