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原名:Across the Waters,
穷山恶水长镜头...除了勘景以外一无是处,电影媒介从来不止是简单的摄像术。这片风土人情导演真的懂了吗?我感受不到生活的真实,满眼净是肤浅的摆拍。
作者对土地的理解很深刻,现代媒介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市。
【平遥电影展展映】看的五部藏龙短片里最差的。作为背景设定在8-90年代的短片,磁带绞带音效的缺失是细节上的一大败笔。使用的邓丽君的经典歌《在水一方》也未能产生很好的化学反应。查了一下资料,导演自述故事灵感来自六七年前和一位瑞士摄影师去甘肃拍照的经历。她的设定是片中的女孩从未听过任何音乐,第一次就是听这首歌。那么很遗憾,影片并未很好地传递、表达出这种独特的感觉。在最缺水的地方没能让情感荡漾在“佳人”的心房。
我的反感是,没有讲出新东西。这样的生活在当下也许存在,但导演拍得不可信;港台歌唤起一个山村姑娘向往外界的心,“泉水浇灌干枯的花朵”,但所以呢?然后呢?就干来呗。毫无新意的重复上一代咀嚼烂的题材,说讨好西方电影节,我只能说三方都是蠢才,评委、创作者、攻*者,不停矮化,自我降格。*从于空洞的套路,牺牲着一代作者本可以有所作为的时间。导演不如去看看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吧,看看以前别人是怎么拍的,有很无语住
在當代語境下不成立(司機用隨身聽聽音樂,女孩從沒聽過鄧麗君),看起來像是20年前背景下的故事,雖然很乾淨很純粹,但表達的東西不太有新意,甚至有點老氣
要理解这部短片的关键是要理解邓丽君为什么是靡靡之音。
在国外放放也就算了,还拿回国来展映,希望每一次的QA都不要放过这个片子的主创。
就往穷了拍,外国人会喜欢的,所以让你入围戛纳,可是这样的话才是一种悲哀啊,一种莫言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的悲哀!
期待已久终于得以见到。很电影,难得一见的电影的质感,摄影和**处理如油画,孤寂而**,或许这就是别样之处吧。眼睛盯住画面**细细看生怕溜走。只是最后一个镜头结尾之处没太理解,感觉过于戛然而止。而且没想到片子竟然这么简洁干净,没有一点多余的延展,这么利落的判断真的好厉害。
8th PYIFF# 很难想象是20年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