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人又名Never Stop Working、四季·农耕图
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时间循环往复,生命消耗在日复一日的大部分无意义的劳作中。
叙事性弱,景观性强,纯粹悠长,有历史意味。 土地上有不可言说的故事 声音上很用心,安静的展现农时四季 大寒下雪呼呼凛冽声、清明转暖麻雀轻啼声、谷雨时分布谷鸟叫、立夏清脆麦浪、小暑大暑蝉鸣的聒噪程度、立秋蟋蟀等昆虫的啼叫声等。自己也可以闭上眼睛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辨识节气的变化。
最近麦收想家,于是终于开始看这部纪录片啦。真实的种地就是这么无聊,苦闷,提心吊胆,回报率低,我的父辈们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老了干不动。教育使我城市化,使我“穿上高跟鞋”,带着**远离土地,但是我的根永远扎在土地里,经常回望它,眼中常含泪水。这就是生活,一点也不美,就像余秀华诗里的那样,“我与春天,隔着从苦难到苦难的三百六十五天。”种地和美隔着从苦难到苦难的三百六十五天。农民和土地在媒体和宣传片中经常是被不种地的人建构起来的他者,被**,被美化,被想象,不在场,他们几乎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所以超级喜欢里面人物的对话。
不如叫《庄稼》,大量关于庄稼地的空镜头,人像是一种田地的过客。
废镜头很多,展现这样一副图景很潦草,没有人物没有细节没有主体,你是想说很美好还是很艰辛,可我基本没有看到,差评!
记录片的缺点在这片太突出了,无趣的农耕,乏味的生活,抑或是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
导演说话的时候,能否离麦克风远一点?!
主题不突出,前面像风光片,后面又像访谈。虽然以24节气为纲,但每部分内容和节气的关系又不明显。整体质量有点粗糙,其实这种影片把风景拍好就已经及格了。
作为一个农村出生的人来说,这些农活场景我并不陌生,几乎每场都见过,又由于离着导演家乡不算远,有着方言上的亲切感。记得小时候父母这代人在田地里忙活,如今我们到了从前父母的年纪,地里还是他们在忙活,他们细心、忙碌、谨慎,面朝黄土背朝天,村子里只剩下越发老去的他们。那些城市中产、知识分子和专注院线和艺术片的人们可能会觉得此片粗糙乏味空洞简单,但我们观看此片直观的注视着这些真实被剥削的底层,只是他们的苦未尽,甘也还没有来。 这种纪录片大概是小众的是不被关注的片子,就像这片土地上大片大片不被关注关心的底层一样。
绿油油 麦浪 好治愈 平淡 朴实 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