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60分钟
上映时间:1965-04-08(法国)
类型: 纪录片
语言:法语
地区:法国
导演: 埃里克·侯麦
演员: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安娜·卡里娜 普雷本·勒尔多夫·雷 亨里克·马伯克 丽斯贝斯·穆文
更新时间: 05-11 14:03
资源状态: 可播放
简介:更多>>
德莱叶原名:Cinéastes de notre temps - Carl Th. Dreyer,1965年纪录片类型片,创作于**地区,具有法语语言版本。由埃里克·侯麦执导,集众多位卡尔·西奥多·德莱叶、安娜·卡里娜、普雷本·勒尔多夫·雷、亨里克·马伯克、丽斯贝斯·穆文、犹根·鲁斯、本特·罗斯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65-04-08(**)公映。
尽管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作品与情感上的朴素和缓慢、庄重的步伐联系在一起,但他的电影却闪烁着鲜血、汗水和泪水。斯堪的纳维亚的寒风也许永远在门外呼啸,但在里面却是一个矛盾的**和正统观念的温床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电影中那种场景、**,还有摄影机的调动,天生就打上“高贵”两个字,无需言语形容。对神秘主义、人类心理世界、**问题等题材有偏好的他,用电影来思考人生。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电影生涯历时45年,他对纯粹影像的追求到了几近苛求的地步,以精益求精而著称 。他自小就深受着宗教意识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一些宗教元素。
侯麦访谈德莱叶。德莱叶可能是不太擅言辞,相对比较内敛,再加上年事已高,采访听起来会比较枯燥。他没有像其他同**导演那样在拍电影同时总结出独特理论,更多依靠直觉拍片,前期拍默片时剪辑节奏很快,晚期拍有声片变成越来越长的长镜头,风格发生转变。侯麦提问的几个问题”为什么镜头那么长,为什么节奏很慢“,说明在当时看来同样如此。 其他的包括采访了二战后几部电影的主角,聊了聊德莱叶的工作方式,大致也是大同小异。找来安娜·卡里娜朗读德莱叶发表过的一些文章理论,关联起源是《****》对《圣女贞德蒙难记》引用,纪录片里甚至直接二次引用。
内容干货,德莱叶电影论,由哥本哈根城市的“现实意义”引出演员导演相处、(葛楚、词语、贞德、吸血鬼)拍摄技法的讨论,有对于演员的要求:在电影中的表演,允许自由但需要融入故事氛围,因为拍摄不会等待或刻意迎合演员进行尝试(如远景拍摄哭泣一段的解释),拍摄和要呈现只有导演所设计的真实空间,也就对应之后理论上导演负责剪辑符合图像的**是份内工作的概念;对于导演的要求强调潜意识、剧本、灵感,不是依靠理论;对应风格不仅包含摄影还有诠释和节奏的要素,换言之避免重复拍摄的长镜头是必要的(与理论导演如埃森斯坦才能拍摄谋划的长镜头对比),让电影的节奏根据荧幕中运动自然产生
侯麦采访德莱叶,揭秘大师的影响力,以安娜·卡里娜阅读作为报幕,聊一聊与演员关系、拍摄灵感,在特写镜头、长镜头、蒙太奇上的理解,插入圣女贞德蒙难记、词语、葛楚等经典场景,**二儿子把自己当耶稣的疯态,贞德之落泪对应安娜·卡里娜的落泪。
**广播电视局制作的关于电影人的系列纪录片《Cinéastes de notre temps》(1964–1972)中侯麦拍的一集
电影手册的人很会提问题。德莱叶坦露的某个创作动机很有意思,他喜欢拍特写镜头,这是为了拍出人的灵魂。 3.5
虽然是干燥的访谈,但侯麦还是借着卡里娜的脸和朗诵,稍作示范了德莱叶的手法。
想不到是侯麦执导,看起来直来直往的访谈,且仅仅一小时的体量,然而内容颇为丰富可看,重温《词语》《葛楚》《圣女贞德》些微片段,仍衷心赞叹“德莱叶,一个我们**的电影人。” 以安娜·卡里娜朗读相关评论为访谈“幕间”段落,提纲契领后续内容,在影院看贞德落泪一幕直接取材《****》(可谓三重套层了)。 在共事演员的陈述中,导演冷静、克制、低调、专注,调教演员极有门道(重复场景/营造氛围让其沉浸入状态)。谈及长镜的必要——“眼睛喜欢跟随移动的物体”;喜欢第一镜倒与侯麦不谋而合;声音的处理——“希望它能为内心行动”;如何剪辑——“边拍边剪,蒙太奇已在脑子里”;横移镜头**现垂直动作的戏剧效果;摄影机的运动更易和演员保持持续联系;面部景观之下,我们对灵魂感兴趣。
两个重点,长镜头和特写——长镜头的直接原因是,内容严肃,让语言停留(像舞台剧效果),让观众视线跟随,让演员沉入状态(也是舞台剧效果),特写目的即共情,不只是简单地事理上的共情,是深入灵魂的(超验,超越性,关于信仰和情感的连接,是犹太教的**,不只是***的理性,二合一的超越性);几个小点,背景音——引入画外音,背景制作——白墙、室内剧,节奏——自然产生
我们**的电影人是电影手册出的影像访谈系列,这部是看过最差的。侯麦制作,内容平平,没聊开,不如特吕弗会聊,而且感觉本身并不像是德莱叶的大粉丝。很多情况是点没打到点,深没深到魂,从头至尾德莱叶都是一个状态,并没有**访谈者提问的思考链中,另外,侯麦没怎么剪辑,很多无用的卡顿和废话都放进去了,看着着急。
待看完德莱叶的影片后重刷。自称非理论派,但从其对「面孔和面孔后的一切」的深入关注出发,形成了对于镜头、声**布景的自成体系甚至庄严肃穆的影像美学。以及早早的就捕捉到了**影像对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