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Notes for an African Orestes / Notes Towards an African Orestes
时长:65分钟
上映时间:1970-04-16(戛纳)
类型: 纪录片
语言:意大利语
地区:意大利
导演: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演员: Gato Barbieri Donald F. Moye Marcello Melis Yvonne Murray Archie Savage
更新时间:
资源状态:
简介:导演在**的某地,给人们呈现,拍摄这个故事,并在此取景,完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电影,即一位黑人俄瑞斯忒斯的神话传说。更多>>
非洲俄瑞斯忒斯的札记原名:Appunti per un'Orestiade africana,又名Notes for an African Orestes、Notes Towards an African Orestes
导演在**的某地,给人们呈现,拍摄这个故事,并在此取景,完成了一部前所未有的电影,即一位黑人俄瑞斯忒斯的神话传说。
**是一个洲,国家是硬分出来的,**只有部落,关你欧洲什么事吖
The film is about a film that was never made, Pasolini's retelling the Greek legend of Orestes in modern continental Africa. Basically, it's a film composed of beautiful black and white images with an American narrator narrating over about how the images will fit into his film.
71+min 35mm 2005.05博洛尼亚版本 来源16mm负片20131031PPP回顾展重看Copie restaurée par la Cineteca di Bologna.无字幕20分钟后忍退
俄瑞斯忒斯**杀母后被**三**追讨,雅典娜设立第一个人类法庭审理判其无罪(改变了神赏罚的惯例)老帕希望以此寓指理性的胜利、现代**至少是形式上的确立,以及非理性与其的共处@60年代的**,逻辑是自洽的不过给留学意大利的**学生们说了后真的黑人们都一脸尬,首先您一口一个**如何如何,**那么大一概而论就不对劲(这点亚洲**有体会,****跟东南亚或西亚根本不能一块说)不过把这段对话放进去的老帕也是倔强。取材到一半忽然考虑让美国黑人爵士音乐人来演成音乐剧然后freejazz了十分钟就更加脑洞天大了,不是说要现实面目普罗大众的嘛。我相信拍出来大概也蛮***,就别指望代言**兄弟就好。ps当时坦桑尼亚乌干达就已经被我国招安了吗
笔记-电影。每次帕索里尼愿意不带质疑地相信面孔的力量时,面孔也总能很好地还予帕索里尼的信任,这种回报,正是《巴勒斯坦景象》没有《非》那么具有重量的原因。《巴》中帕索里尼太急于证明自己不于其地选址拍摄《马太福音》的正确性,早在这趟旅途之前,他就已认定意大利南方是比巴勒斯坦更好的取景地,更少的现代建筑,更少的现代性,但这也让他没能在巴勒斯坦发现居住在那里的人民的面孔的力量。不过,没必要为此感到过分遗憾与失望,因为这份重量实则成倍增长地来到《非》的画面中,为了破坏(如果不说“颠倒”的话)摄影机前后的权力关系,帕索里尼引入了两段讨论,并且无论回答是否合其观点他都照单全收,而被《华沙曲》唤醒的,在**大陆蛰伏已久的“**”以一种新的有别于雅典**的形态在幕布的每个角落繁殖,开枝散叶。 2024.7.4
一个***主义者如何从神话的角度看**
帕的笔记电影是依附在其故事片上的一个开放、断裂、未完成的草稿。『巴勒斯坦景象』的失败在于帕本人没有经历到期待中的多层面上的冲突,也就是他故事片中一概的技法,过于单薄,平面。自由爵士live与尴尬的学生Q&A成为刺点。应该先看完他故事片。好奇FelaKuti和Tony Allen怎么回答。反**主义。
无字幕也要硬看,这是什么精神?至少比人类学纪录片或民族志电影有趣太多了。
魅力是摄影术的魅力:源自凝视静观,物相带来微妙的情感震动;割裂是文学本身的割裂:我们难以逃脱充满象征修辞的话语世界;意图是社会学的意图:往日的幽灵改换头面,徒留矛盾和反抗。虚构与真实、神话与历史的可置换关系仿佛人类学意义的复现,**混杂才是常态。这自反的尝试中,帕才是厄瑞斯托斯。
帕索里尼的“**学”,试图将西方神话移植到当代**,所幸被影片中的**学生质疑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