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万岁
《民族**》由郑君里编导,韩仲良摄影。据郑君里的儿子郑大里介绍,《民族**》长达90分钟,是他父亲历经3年、跋涉数千公里拍摄的一部**片,陶金、舒绣文等明星为此片担任了解说。新中国成立后,这部纪录片在哪里一直是个谜,也成了郑君里的一大遗憾。而大陆也一直没有发现这部**纪录片。为了寻找这部纪录片的下落,郑家经过多方打听、努力,并在台湾同胞的相助下,终于获悉此片早已被封存在台湾的中国电影制片厂。 最终,这部纪录片几经曲折回到了郑君里的家人手中。郑大里还在家中找出了父亲在1939年4月7日到1940年1月15日所写的日记和此片的解说词,并找到了一张父亲1939年在青海拍片时的照片。《民族**》气势宏大,反映了中国西北、西南地区等少数民族支援**的事迹以及风土人情等。其中,各族同胞为**前线将士捐献粮食,苗族同胞在崇山峻岭中开山修路等,内容十分感人。当时,英...
75年后看这部战争动员宣传纪录片,感觉十分奇妙,历史一般的画质,在那个民族危亡的时候,郑君里导演跋山涉水拍摄了这部动员全民族一起**的纪录片在现在看来依然毫不过时,里面的摄影,剪辑,解说词与画面富有诗意与人文素养的完美衔接,放至现在依然是一部优良的教学片,何况那些珍贵史料价值。
一小时残本,期望台湾完整修复版。郑君里从演员过度导演拍了大量政宣纪录片,根据当时情况把西部各民族**情况合成一部,尽管有后来补的棚拍受条件所限和军方出资,但拍摄制作的艺术价值确实很高,伐树运输修建公路铁路的镜头很珍贵,最后战歌军备的展现振奋人心,但幕后又有和影片呈现不一样的现实。
节奏是一部电影的生命,记录与故事之间,弗兰克·卡普拉的《我们为何而战》,也是从故事片转向纪录片的导演的成果,《民族**》完成了郑君里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型,194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创造了《渔光曲》之后的观影记录。
2015.10.22,“中国电影史年会”观摩。高度评价!
从铁水四溅的工业开篇,经过藏蒙倮瑶回各族的空间巡礼,直至民族团结共赴沙场,影像完成了对**建立伊始尤其是自20年代致力的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展示。相对于20—40年代报刊杂志以少数民族图像整合的民族**景象,《民族**》如一次积久而成的必然。它属于**,却侥幸逃脱了时间的灰尘,万幸!
据说全本两小时,坐等台湾修复版。资料馆档案日放了一个一小时左右的DVD版本。搬演,摆拍,棚拍+导演意识调度;可以与亨福莱詹宁斯的「倾听不列颠」等对比阅读。然而说到底它还是一个军方背景的中制出品的国防电影,不可能不说教和搞政治宣传,何况还有那么强的旁白。郑君里彼时27岁,真是天才啊
2019 的**选题。不错 没想到1940会这么棒!
还不是**视角。民族团结?谁在上谁在下不是明摆着么?况且我怎么知道是**征召的还是他们自发的,既然那么多摆拍。
从黄帝陵墓到塔尔寺的金刚舞,**主持****,蒙族那达慕,罗罗筑路,瑶山放木排,到最后全民从军**,完全依照国民党民族理论来的。针对蒙族抬出忽必烈,针对藏族强调共同的**信仰,对西南民族则强调“告别**源,下山做栋梁”。驼队、行军的构图,以及部分搬演的场面,政治宣教大于纪录功能。
不得不说有点糙…期待修复…上海电影博物馆的**,郑大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