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一周又名Guanbu A Week
高三学生林燕婷整天在学校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上课途中逃课去接打工归来的好朋友,并且打算放弃**追随她一起去打工,在订了一周后前往广州的高铁票之后,她们开始了待在小镇上的最后一周的旅行……
之后,创作可以偶得灵光,但天分尚待发现
#16th FIRST# 靠我居然很喜欢这个学生作业,全程憨笑看完,自古红蓝出cp吗哈哈。诚然,问题确实很多,收声差,表演略尬,镜头也不太稳,但这些其实都是可以弥补的(成本才7w),反而重要的是,作为一部走情绪的电影,这一氛围从头到尾撑到了最后,这很难得。影片对于小镇青年生活的呈现,不沉重不压抑,却又在最后的暗夜火光中陷入伤感。回到家乡,一碗肠粉可以从小吃到老;戴上口罩,从某种意义上安稳舒适的“乌托邦”被拉回到更残酷的现实,究竟哪一种生活又更好呢?镜头逐渐抽离,看着他们的生活,那么近又那么远。影片在这种“漫游”的状态里,用大片大片的绿色,展现了某种“被浪费掉”的生命力,并消解了意义。我甚至看出了一点低配版布哈克的感觉,状态太对了。这是我愿意在FIRST看到的电影,因为看到了可能性。三星半。
#16th FIRST# 故事长片入围。还是挺珍贵的年轻导演直感下的作品,基于地点(三个村子)的漫游构思也比较潮流。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设计画面构成(比如*装配色,构图等等),不过两个男孩那条线如此多的巧合相遇(固然地方是很小)甚至换视角明显就是导演意志过强,我倒是觉得可以理解成大部分是两个由女孩想象出来的幽灵(不包括换视角啦。以及最后烧摩托车也太强行了)或者挫败感的外化。影片在社会议题方面非常先进(女性社会地位议题),很值得赞扬。缺点也很明显,技术和表演,以及歌曲用法都值得再推敲一下。总之是一部非常值得鼓励且值得一看的影片。
虽然此前早已有所准备,但当自己家乡镇子的风景和状态真的出现在大银幕上时,一时心里还是感慨万千,难以冷静。黄梓说「未经审视的故乡是不值得拍的」,面对这以另外一种方式呈在我面前的旧乡,于我又何尝不是又一次的审视机会? 前两天才刚去过的榕江**、一度是最爱的地道潮汕美食,以及熟得不能再输的乡音,那些我热爱的故乡的一切,都在女孩们四处兜转、漫无目的的一周旅行中被展示被表现,银幕外,我似乎也同她们一样忘记处境,只感到松弛、愉快。可同时,那一并被带出的一个个女性教育问题、社会氛围问题,又让我羞愧得抬不起头来。诚然,青年导演探讨社会问题的手段很稚嫩,融合到电影里也有很多不自然之处,可是,我怎么能不承认自己深有共鸣?结尾摩托车烧起火焰,任人怎么拍打都熄不下去,其实,是生活放了那把火,烧起来的,也只能是生活。
在一个技术过剩的年代,拍出一部“青涩”的电影难道不就是它独特的地方吗?有感到导演的真挚和对身边的观察,是一部很真实的电影。 映后有观众问到,希望看到主演有一个更大的转折,也很喜欢导演的回答: 这就是人生吧。 真实的人生就是那么无力
或许我是第一批观众?收起苛刻的讽刺**,各位大影评人。平和,鼓励。这不过是一个很纯粹,很电影的电影。不要坐立难安,一起和主角散步就好。
#FIRST#有点惊讶这部片子的创作者是男性。导演的家乡,关埠,汕头西北的一个镇里,“长姐”们辍学打工、未婚先孕,困在补贴家用和承担母职的选择题里。“人生就是这样,结婚、生孩子、去世。反正先结婚就是先去世。”导演说潮汕的重男轻女让家里的男孩普遍拥有两三个姐姐,他也不例外。于是姐姐们的经历成为创作者的生活经验,继而成为了表达的土壤。听到这里有点难过。
FIRST第一部五星,抛开所有技术瑕疵和漏洞,这是一部足够有温度,有表达的电影,它对于主题不是一种围堵的方式,而是一种生长的姿态。放弃**辍学**城市社会,在打工妹文学之外开辟了“漫游”的展开,一种逃离坚硬线的故土观察和人生回顾,它开掘了更广阔的空间,对当下社会的断层和割裂有着戏谑性的洞察和微妙的讽刺。
演员业余,编剧业余,摄影业余,剪辑业余,声音业余,后面就不细数了
散漫的夏日,青春的路口,悠哉的一周,恍惚间看到了台湾电影的味道。两组交错的人物展现小地方年轻人的慵懒与迷茫,重男轻女的环境,未知的未来,两个女孩的情感在一场又一场极度生活的情节中逐渐升温,这种戏真的不好写也不好拍,*装色彩搭配一红一蓝在**上呈现均衡,没有哪条路是对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室外戏拍的都不错,室内的正反打有点捉襟见肘,导演和老师出场也显刻意,但这是7万成本的毕业作品,蛮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