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未归还的士兵原名:(泰国篇) 未帰還兵を追って/タイ編,又名Following the Unreturned Soldier: Thailand
Following the Unreturned Soldier: Thailand is basically a long conversation. Imamura selects a few themes, mostly on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three people he interviews (differences of class, background) and otherwise lets them reminisce about the horrors of war. Two out of three of the interviewees do most of the talking while the third one seems to have forgotten his native...
找到留居泰国三个日本老兵边喝边聊,聊着聊着都聊嗨了,什么都敢说出口。一个是亲手点着**烧死三万多人的战争**狂,杀过无数妇女儿童,连思乡的日本宪兵同胞都杀过。战败26年后还相信日本军会打回来。 一个是战争期间没参与**,坚决**战争,大骂**一无是处,完全不信那一套。 而衣着最体面的一位,都快忘记日语的表达,则很少参与说话,听到痛骂**时还是受不了,要起身离座。 三个人代表的恰是完全不同的思想状态。今村昌平最后总结升华:“他们曾是大阪的镀铁工人、茨城的农民和长崎的不良少年。把他们胡乱盲目地赶出来战斗,而一旦战败就把他们扔在外面不管不顾地人,到底是谁呢?”
和马来篇相比,刚好完全是纪录片的另外一种拍法,全程三个老兵聊天。反不反战、**是不是**在一代人葬送的青春面前并不重要。今村继续的是[诸神的**]里的主题,最后定格到国民性上去。
今村昌平13/弃民系列2 比马来篇更深刻,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心境,有已经对于**麻木可以侃侃而谈还原以为**而战的、又厌恶**的纯反面教材、也有穿着体面点已经忘却战争但依然渴望回国的…今村昌平在抓战后未归士兵的心理和这种国民精神方面真的是透彻,什么都没说,但好像把所谓的**和背后的辛酸都解释清楚了,这就是这种纪录片传递的一种画面之外的意义。
今村昌平弃民系列03。老兵回忆录,虽然只有语言,但也算是填补了龟井文夫《上海》所缺失的部分。今村的旁白这一次拔高了整体的立意。
对战争和**抱有不同的方式和想法。
在今村昌平的片子里看到的是对于战争的反省,即便同样是日本士兵,也是不同的,有始终忠于**的,时刻等待着被召回重新完成大业的,也有反对战争,觉得应该更关注人,关注人性的,也还有赞同战争的。但他们都是被抛弃的一群人
估計在馬來篇邊找邊拍的方式太疲倦了,這次今村提前調查好,讓三位士兵聚在一塊聊,獲取的效果也也絲毫不差前作,在陽光和煦的河邊小屋聊著過往戰爭最慘烈的細節,從早到晚三位各自的態度也慢慢顯現…看看五十幾年的紀錄片,膠片時代幾乎很難讓聲畫同步,今村也常帶著藏有錄音機的手提包進行採訪,但質感與內容卻是近乎永恆的。
和马来篇的创伤相比,没有过多的寻访,而是围炉对谈,大阪的镀铁工人、茨城的农民、长崎的不良少年各自诉说战时的经历;泰国篇被“丢弃”的三个老兵时而平静时而义愤填膺又忠于**,有反省并考虑战争为后代留下了什么,日本的大和精神又在哪里;今村最后灵魂拷问:他们仍然爱着自己的祖国-日本,可战败后又是谁把他们扔下不管不顾的呢?
泰国篇和马来篇相比,再次凸显了记录对象本身对影片的重要性,三个人,三种状态,不需要过于编排就能呈现的戏剧性。 马来篇侧重战后流落在外日本兵的艰难求生史,改名、隐居或是寄托于宗教,迫不得已与过去进行切割,寻求另一种认同,朝向的是当下与未来。泰国篇挖掘弃兵对那场战争的理解,并且呈现出赞同、恐惧以及反对等多面向,这是能够从过去汲取的往前望的力量。
5.0。1.留在泰国未归国的二战日本兵,对比马来篇与其说是寻找,不如说是访谈。2.三位访谈对象,一位对**极为忠诚,始终坚信日本**还会再回来,战争期间大肆**平民,也即导演《回到无法松的故乡》的纪录主人公;一位控诉对**的愚忠,***无寸铁的当地老百姓,一直在忏悔;一位几乎无发言,还用泰语提醒第二位注意言论,以免被抓回国。3.无论是《南洋姐》,还是《追寻未归还的士兵》系列,今村昌平的拍摄对象是一群战后被抛弃的人,是被离心力甩出去的人,而剧**则是关照正处在离心力之内的人。无论哪一类,导演都抱有巨大的战后反思。